電影史中有一群名為「辯士」的人,他們伴隨無聲電影現身,用聲音詮釋故事,陪伴大眾熟悉影像的世界,卻隨時代的演進凋零,走入人們的回憶。這幾年,辯士重新出現在台灣影展的螢幕旁,不僅是延續一個古老的文化技藝,更讓我們重新思考,走進電影院可以有什麼樣的體驗?
1895年,盧米埃兄弟在巴黎的「大咖啡館」舉行了世界第一場電影公映。
彼時,電影尚無聲,對影像語言也尚感陌生的人們,需要個領路人,才不至於迷失在一幀幀純然靜默的畫面中。於是,在長久以來有著歌舞伎、文樂等現場敘事表演文化的日本,開始出現一群名為「活動寫真弁士」的人,奔走於一家家戲院間,輪番站定大螢幕前的左手邊,熟練切換不同聲線,當場為畫面配上旁白、加入解說、翻譯外文。既做角色的嘴,也當觀眾的眼。
20世紀初,這一角色隨同電影放映技術,同時被引進日治時期的台灣。台灣人喚他們「辯士」。自此,西門町的戲院中出現了知名的日文辯士林天風,大稻埕的戲院有了以台語解說的王雲峰、詹天馬,以及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電影巡映隊帶著林秋梧等人,以「啟迪民智、宣說思想」的任務遊走全台「說」電影,鼎盛時期,約有60位台、日語辯士於全台巡迴執業。
1930年代,有聲電影陸續問世,許多人仍然依賴他們把進口電影中的上海話、粵語和外文轉譯成最道地、能入耳的台灣口白。1959年,國民政府因「說國語運動」禁止戲院雇用辯士,這群人的身影遂逐一散佚到秀場、廣播電台和廟口的鄉野戲台邊。
更多內容請點選下方連結